《智慧针灸单元建设指南》团体标准解读
一、立项背景与意义
随着 “互联网 + 医疗” 的深入发展,传统针灸诊疗模式在信息化、智能化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,如诊室设备功能单一、数据共享不足等问题,已难以满足现代医疗服务需求。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现代化,《“十四五” 中医药发展规划》等政策为针灸诊疗的智慧化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。同时,5G、AI、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,为整合针灸诊疗流程、提升服务效率创造了条件。在此背景下,《智慧针灸单元建设指南》的制定,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针灸诊疗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、规范化转型,填补行业标准空白,提升针灸服务的安全性与可及性。
二、核心内容与技术突破
(一)标准框架与关键技术指标
本标准构建了涵盖术语定义、区域划分、设备配置、信息系统、人员要求及安全体系的完整框架,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智慧针灸单元建设。其核心技术突破体现在安全性与智能化的双重提升:
1.安全性体系:在诊疗安全方面,针对针灸操作制定了详细的规范与应急程序,要求配备急救设备;网络安全遵循 GB/T 22239 三级标准,确保数据安全;消防安全符合 WS 308-2019 规定,规范易燃易爆物品管理;电气安全则依据 GB 51348-2019,制定系统运行与应急制度。
2.智能化全覆盖:信息系统贯穿候诊、接诊、治疗、评价全流程,实现患者数据的可追溯化管理与隐私保护,支持多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协同。智能设备覆盖候诊、接诊、治疗区,如候诊区的分诊取号终端、接诊区的经络检测仪、治疗区的艾灸机器人等,通过多设备联动提升诊疗精准度与效率。
(二)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亮点
标准首次系统整合了针灸诊疗的智能化设备配置要求,如治疗操作区需同时配备智能治疗设备(如推拿机器人)与辅助设备(如电动针灸诊疗床椅),并明确了各区域设备的最低配置标准。在信息系统设计中,引入数据加密、访问控制等技术,符合 GB/T 39725-2020 对健康医疗数据的安全要求。此外,标准将针灸诊疗流程与现代安防系统结合,要求主出入口及关键区域安装视频监控与电子巡查系统,提升诊疗环境的安全性。
图1 电动针灸诊疗床椅样机及其功能
图2 多体位针灸专用电动诊疗椅检验报告及医疗器械注册证
三、实施效益与未来前景
(一)产业链与临床应用效益
标准的实施将推动医疗机构针灸诊疗服务的提质增效,通过智能设备优化患者候诊、治疗体验,如电动针灸诊疗床椅的多体位调节功能可提升操作便利性,智能信息系统减少人工误差。对设备产业而言,标准为电动针灸床椅、艾灸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技术依据,促进产业规范化发展,预计将带动针灸装备市场的技术升级与整合。临床层面,标准化的安全体系将降低医疗风险,如通过诊疗操作预警提示减少不良反应,提升患者安全。
(二)未来技术发展方向
未来智慧针灸单元将聚焦多技术融合,如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诊疗方案,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与维护。在应用场景上,逐步向社区、居家康养延伸,开发适配家庭场景的智能化针灸设备。同时,通过标准化建设,推动针灸诊疗数据的跨机构共享,为针灸疗效的循证研究提供支持,助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。
四、结语
《智慧针灸单元建设指南》的发布,标志着针灸诊疗服务进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。该标准通过技术整合与流程规范,为医疗机构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设路径,有助于提升针灸服务的现代化水平。未来,需持续跟踪标准实施效果,结合技术发展动态完善标准内容,加强产学研用协同,推动针灸诊疗在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中实现更深层次的智慧化转型,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。
撰稿与插图:高俊虹
修 改:董国锋 审 定:武晓冬
网 站:董国锋 公众号:胡 静